当前位置: 首页-> 资讯 ->内容

湖北房县诗酒赋:一盏黄酒润千年全域文旅入画来

时间:2025-11-14 09:41 来源:新华网 阅读量:10713   

立冬将至,车行湖北房县,山水之间酒香氤氲。在北纬32deg;这条神秘酿造带上,4600年的黄酒酿造史正与《诗经》的古老吟唱发生奇妙的反应。

这里不仅是尹吉甫采集《诗经》之地,更凭借“房县黄酒”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将文化底蕴转化为产业动能,走出了一条“诗酒融合、全域体验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“我们正致力于将《诗经》文化符号与黄酒产业实体深度融合,让每一个景点都可品读、可体验、可消费,形成‘全县是景区、处处是景观、村村是景点’的全域文旅新格局。”房县县委常委、县委宣传部部长、县黄酒产业链副链长操航向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介绍,当前,房县黄酒产业链综合产值已达45亿元,带动2万余人就业,文旅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
三海村:岁时节庆的酿酒智慧

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……”在城关镇三海村邓家黄酒坊,53岁的吴新凤正在诵读“酿酒口诀”。这首融合《七月》农事节奏与酿酒时序的口诀,已成为村里酿酒户的“技术标准”。

“《七月》记载的正是古人依时而作的智慧。”三海村党支部书记代凡向记者解释,“我们据此设计了‘岁时酿酒日历’,春种夏耘、秋收冬藏,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酿酒体验项目。”

记者在村里的“黄酒小镇”规划区看到,占地500多亩的工坊区正按《诗经》中的农事布局划分。“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5000万元支持,让我们能更好地传承这种时序酿酒智慧。”代凡说。

来自陕西的自驾游客陈兵一家,正体验秋季酿酒工序。“没想到《诗经》里的生活智慧,在这里得到了活态传承。”陈兵将刚压出的新酒装壶,“这比任何纪念品都有意义。”

数据显示,三海村427户酿酒户遵循古法时序酿酒,户均年产酒3000斤,年产值超千万元。这种依时而作的酿酒传统,正成为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的文化密码。

土城村:黄酒康养的山水意境

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。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……”清晨的土城镇土城村,在海拔800米的云雾缭绕中,朗朗诵读声从花田酒溪黄酒民俗文化村传来。

这里是“中国黄酒民俗文化村”,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古朴村落完美融合。村民们蒸煮糯米的炊烟与山间晨雾交织,构成一幅生动的“黄酒晨曲图”。

在市级非遗传承人瞿万江家的酒坊,来自西安的退休教师王先生正认真学习酿酒。“这比单纯喝酒有意思多了。”他擦着汗笑道,《鹿鸣》篇中描绘的宴饮场景,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还原。

“我们每个院落都以诗经中的篇章命名,比如蒹葭、鹿鸣等。房间内配备黄酒品鉴区和传统酿酒工具。”花田酒溪景区负责人刘佳引导记者参观,“游客来参观时即可体验从蒸米、拌曲到发酵的全流程。”

目前,景区通过“博物馆展示+工坊体验+康养度假”的模式,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,不仅让游客深度感受诗酒文化,还带动周边150余名村民就业,村民人均月工资约3000元。

西关印象:诗经黄酒的风雅邂逅

夜幕初垂,房县西关印象街区华灯璀璨。青石板路两旁,仿古建筑檐角下的灯笼随风轻摇,街心亭台间传来《关雎》的婉转吟唱,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”的字句漫过街巷,与不远处黄酒工坊飘来的酒香撞个满怀。

张景浩的黄酒工坊前围满了游客——作为街区的“黄酒体验店”,这里主打开放式体验,酿酒的全过程就摆在游客眼前,成了最吸睛的特色。“我们用的是优质糯米,草本酒曲和青峰断裂带深层冷泉水,就像古人酿酒那样讲究。”

工坊一年能卖15万斤黄酒,河南、陕西等地的游客专门来买,有的还开车批发。如今,他大哥在武当山景区开分店,弟弟在西安做经销商,“一家人都围着黄酒转,就想让更多人尝尝房县的好味道。”

来自河南信阳的张先生,正和战友在黄酒工坊品酒。“来房县一定要喝正宗的鲜酿黄酒。”他们不仅买了30斤黄酒,还跟张景浩订了糯米,“买点做黄酒的糯米回去包粽子,也能带点儿这里的风雅味儿。”

数据显示,去年街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,黄酒类特产销售占比达30%,诗酒文化体验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文旅IP。

科技焕新:《诗经》诗句与分子结构图并列

“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。”在房县忠和酒业生产基地,国家一级酿酒师宋瑞滨正在“忠和房县黄酒研发中心”监测发酵数据。这里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现场。

“我们正在做的,就是让千年酿酒技艺‘穆如清风’般达到完美平衡。”宋瑞滨指着智能温控系统介绍,通过在小曲中添加特种酶,把高级醇含量精准控制在黄金比例,让黄酒更和谐,既保留了《诗经》时代传承的古法风味,又解决了宿醉问题。

车间的文化墙上,《诗经》中与酿酒相关的诗句与分子结构图并列展示。“清风”系列起泡黄酒就是从《诗经》中汲取灵感。

“科技创新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上。”操航表示,要用当代科技解读《诗经》里的酿酒智慧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。

如今,忠和酒业已开发四大系列20余款产品,2025年春季泸州国际酒博会上荣获“青酌奖”,订单排至年底。这套“古今结合”的技术体系,正通过“一园百坊”工程在全县推广,让古老技艺在标准化中得以传承。

神武峡:诗酒文旅的巅峰构想

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”《诗经》中流传千年的酿酒吟唱,如今正成为房县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。围绕“神武峡”国际旅游精品线路,房县提出以诗酒为核的文旅发展思路,推动“两山驿站 诗酒美城”的蓝图成为现实,为湖北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贡献“房县力量”。

“我们将以《诗经》文化为魂、黄酒产业为脉,结合‘神武峡’线路优势,打造三大诗酒文旅板块。”在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陆龙权眼里,这三大板块既承接房县现有文旅基础,又深度融入“神武峡”引流体系。

规划中,“诗经黄酒溯源区”将以县城为核心,串联西关印象、尹吉甫文化展陈馆与古法酿造工坊,设置诗经黄酒文化长廊,通过AR互动还原《诗经》酿酒场景,让游客触摸诗酒文化根脉;“秦巴康养体验区”依托花田酒溪·神农谷地的生态资源,打造黄酒温泉、药膳等康养项目,借势“神武峡”线路吸引武当山、神农架方向的康养游客;“山野诗酒休闲区”则串联青峰大裂谷、野人谷、龙王峡等山水资源,推出“诗酒登山线”,在沿线设置黄酒品鉴点,让游客在赏“神武峡”沿线风光时,感受诗酒相伴的惬意。

“这不是简单的景点叠加,而是诗酒文化与‘神武峡’线路的深度耦合。”陆龙权介绍,房县正借势“神武峡”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引流,让诗经古韵与黄酒醇香融入全域文旅,把房县打造成“神武峡”线路上的诗酒文旅标杆,让更多人在这里遇见“诗酒远方”。

产业兴旺: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

“烝民乃粒,邦国其畴。”在土城村的黄酒工坊,这句描绘丰收的诗句成为现实写照。曾经的贫困户瞿万江,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酿酒带头人。

“通过酿酒,我不仅盖起了三层小楼,还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。”瞿万江不无自豪。他的酒坊年产量达20万斤,产品通过游客销往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。

房县黄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崔路露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:全县现有黄酒生产企业22家、合作社6家、标准化作坊354家,民间酿酒户超2万户。“从‘纯手工酿造’到全产业链发展,黄酒已成为连接文化和旅游、惠及百姓的核心载体。”

这种惠民效应在数字中得以印证,截至2025年9月,全县接待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.97%和7.49%。

黄酒出海:文化自信的世界表达

“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。”房县黄酒的出海之路,正如此句描绘的江河汇流般势不可挡。今年8月,由房州贡品公司生产的3200斤房县黄酒出口日本,开创批量出口先河;9月,庐陵王酒庄105箱黄酒抵达柬埔寨;10月,庐陵王酒庄第二批300件黄酒运往柬埔寨。

在北京工商大学检测中心内,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团队的研究显示,房县黄酒含700多种香气化合物,远超普通黄酒。“这一数据科学印证了‘一方水土酿一方酒’的文化独特性。”

“《诗经》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;黄酒是古老的,也是时尚的。”操航坦言,“我们要让这杯承载《诗经》文化的黄酒,成为世界认识中国、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。”

从三海村的国道黄金旅游线上的酒坊,到土城村的康养景区,再到西关印象的非遗工坊,房县以《诗经》为魂、黄酒为媒,构建起全域沉浸的诗酒文旅新生态。未来,依托三海村黄酒产业园的规划建设,房县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,朝着打造百亿级黄酒支柱产业的目标迈进,让千年黄酒在走向世界的同时,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、惠及更多农户的“黄金产业”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