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-> 资讯 ->内容

生物医药「黄埔军团」,再也藏不住了

时间:2025-09-03 11:57 来源:投资界 阅读量:14747   

提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北京中关村、上海张江、苏州BioBAY,但最近几年,广州已经悄悄“杀”出重围——

近年来,在国家卫健委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年度权威榜单上,一个名字快速跃升:广州高新区。

这份权威榜单可不简单,足足调研了全国206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,纳入39项主题237项数据指标。广州高新区凭借“无短板”的表现,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五,堪称“顶流”。

如果把视野拉长,对比2021年榜单就会发现,广州高新区更是Top10园区中进步最快的,综合竞争力跃升了7位。

在强手如林的产业竞赛中,稳居*阵营还能快速跃升,难上加难。

事实上,从2017年以来,园区所在的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,生物医药企业主体数从1000家增长到4800家,增长3.8倍;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40家增长到146家,增长2.7倍;营收规模也从650亿元飙升到2400亿元,增长2.7倍。

数据背后,是黄埔区正在快速提升的生物医药产业“虹吸”能力,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金、技术、人才,发出“到黄埔来”的发展邀请函。一个快速崛起的生物医药“黄埔军团”,再也藏不住了。

为什么黄埔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行业投资、创业需求?

这个“工业强区”,凭什么在生物医药赛道上一路 “狂飙”?

回答这个问题,有助于理解广州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上的长远布局,看到这座全球一线城市孕育的蓬勃新机遇。

近日,智谷趋势团队走进黄埔区实地调研,有了不少直观的感受。

*个深刻的感受是,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,已经冲到了时代的最前沿。

“一款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抗癌药,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!”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赵宏的一声高呼,让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——依沃西进入了公众视野。中国创新药开始“领跑”世界,自主研发这款药物的康方生物,正是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之一。

截至2025年8月,黄埔区已培育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28家、专精特新企业382家,上市企业达到21家,占全市的75%——广州每4 家医药上市企业,就有3家在黄埔。

其中,康方生物、百济神州、恒瑞医药等都是创新药领域的龙头,2025年半年报显示,它们的创新药收入占比都超50%——功夫扎实,个个都是行业里的“超级明星”。

康方生物——已获批2款全球首创双抗:全球*肿瘤免疫双抗卡度尼利,全球*肿瘤免疫+抗血管机制双抗依沃西;依沃西在单药头对头试验中战胜全球肿瘤“药王”K药,有望成为下一代肿瘤治疗基石药物,被称为全球生物制药的“游戏规则变革者”

百济神州——替雷丽珠单抗注射液是获批适应症数量最多的PD-1抑制剂

恒瑞医药——全球*超长效PCSK9单抗

麓鹏制药——洛布替尼成为全球*的第4代BTK抑制剂

百吉生物——覆盖CART、TCRT、TIL、多特异抗体等多种前沿免疫细胞治疗领域

······

目前,黄埔区已经连续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上市,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2个,占广东全省50%,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高地。

这是什么概念?要知道,1类创新药可是 “全球新” 的代名词,研发周期至少10年、投入超10亿,能稳定诞生1类创新药的城市,全国都没几个。

在调研中,智谷趋势感受到,黄埔区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对本地发展环境、营商条件满意度较高,不少都有长期投资扩产的计划。

“我们的两款创新药能够进医保,医院准入工作顺利推进,这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”。在康方生物,笔者了解到,目前该公司2个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药物——开坦尼(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,PD-1/CTLA-4双抗)和依达方(依沃西单抗注射液,PD-1/VEGF双抗)均已经被纳入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(2024年)》(“国家医保目录”)。

这不仅能让企业发展更好,也能帮助更多患者从全球*的药物中获益。

笔者恒瑞医药了解到,其已经迈入了创新药丰收期,创新药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财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公司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达到95.61亿元,占营业收入比重60.66%,首次突破60%这一关键节点。其中,创新药销售收入为75.70亿元,同比增长23%。

同时,恒瑞在创新药出海领域也是中国的“领头羊”,主要采用License-out授权模式,已实现了13项创新药海外授权。

目前,黄埔区还有200多个创新药“在路上”,未来创造的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不可想象。

回到开头的命题,黄埔为什么能对生物医药产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?

经过走访我们发现,很多企业首先看中的是广州的“三重优势”,尤其对巨头们投资引力十足。

这三重优势,分别是*区位、*医疗资源、*人才供应。

先说区位。放眼全世界,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任何一家医药巨头不可忽视的战略发展区。

2024年,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经高达14.8万亿,距离15万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。其经济规模远远甩开了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,与东京湾区旗鼓相当。广东省常住人口高达1.28亿,实时在粤人口突破1.5亿,加上港澳的消费能力,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。

黄埔的位置,恰恰又是大湾区的“湾顶明珠”,串连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“C位”。

比如,恒瑞医药全国共有9个生产基地,其中大湾区的基地就落在黄埔区知识城,并在生物岛设立研发中心,与全球其他国家、区域的研发中心形成各有特色、功能互补的格局。

再说医疗资源,广州三级医院足有67家,仅次于北京、上海(69家),*全国,更有10家医院进入全国*。在医疗领域,北上广的格局相当稳固,中大系、南方系、广医系等实力强劲的医疗科研体系,更为医药企业科研突破、临床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。

与医疗资源直接相关的,还有*人才供应的厚度。

要知道,生物医药是 “智力密集型” 产业,*人才的数量直接决定产业高度。

近年来,黄埔区成建制引进钟南山、徐涛、王晓东、赵宇亮等院士团队,已经形成战略科学家、临床医生、企业家“三位一体”的“人才天团”。目前,黄埔区已经设立生物医药领域博士博士后工作站64个,生物医药研发机构375家,其中国家级14家、省级214家,这些平台成为 “黄埔军团”创新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
在百吉生物,笔者看到了从诺奖得主到全球*医药研究院院士的身影,该公司汇聚六国*科研人才,博士研发团队中毕业于QS前50大学的比例高达80%。这样*的“最强大脑”研发团队,在黄埔比比皆是。

2025年,广州以168万在校大学生蝉联*,大学生的数量、质量远高于其他城市。这也为企业招聘各层次生物医药人才,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。

简单来说,广州天然就是生物医药巨头们投资、兴业的热土,更是创业的乐园。

更何况,黄埔早已以20年的积累,不断自我加码,把政策利好“拉到爆”,同时锤炼出一套*的服务配套能力。

比如,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创业政策。黄埔区在全国首创允许种子直投、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100%亏损,组建生物医药领域子基金18只,累计投资人才项目92个、投资金额25.06亿元。

这样的重金支持,加上极高的容错度,力度全国罕见。

事实上,近年来黄埔区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,已经构建起一套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,几乎每一环节都有政策“保驾护航”。

早在产业起步阶段,黄埔区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—— “生物医药 10 条”“中医药10条”“生物医药 2.0”政策等,对创新药研发给予高额资金支持。企业开展创新药临床 Ⅰ、Ⅱ、Ⅲ 期研发,可按实际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获得资助,最高可达三千万元,每个企业每年最多可申请1亿元。

2025年,《广州开发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》印发实施,更是被业内称为称为黄埔 “生物医药 3.0” 政策,力度更上一层楼。

要知道,生物医药企业对政策极为敏感。在创新药领域有个广为人知的“双十定律”——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(单药超10 亿),风险大(不超过10%成功率)。若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撑,企业很难快速成长。

黄埔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异军突起,精准且有力的政策扶持功不可没。政策+服务,构成了黄埔生物医药营商环境的“双翼”。

比如,为研发物品进口通关、产品审评开通 “快速通道”。“企业研发时需要购进海外原研药,进口过关审批往往耗时较长”,黄埔区市场监管局新药申报服务中心主任林生文介绍,黄埔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“白名单”制度,为企业节省1个月的通关时间。

黄埔区还构建了“央地联动-省地共建-市区协同-区企直通”的“四级联动”机制,把各级行政审批和服务资源进行打通,高效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的政务需求。

2014年在黄埔成立的云舟生物,如今已发展成为估值70亿的全球独角兽企业,在全球首创基因载体智能设计和智慧生产的载体“亚马逊”平台,业务覆盖超130个国家,近年来业务复合增长率超过60%。

公司首席财务官宋昌庚介绍,云舟每年需要出口多批次定制化基因载体,用于全球基因药物企业、科研机构的临床应用,得到了海关的大力支持。

光是云舟一家企业,每年出口特殊物品就超过5000批,涉及行政审批、报关申报、现场查验等流程,工作量特别大。考虑到关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共性诉求,黄埔海关打造专场培训、专人服务、专岗办理服务机制,利用“海关12360热线”“关企e站”等服务平台加强关企沟通合作,收集企业困难诉求,确保有问必答、问题清零,通关时效得以极大提高。

创业于黄埔区的广州麓鹏制药,已经发展成为一家*潜力的科创企业,其开发的洛布替尼是国际*、全球*,针对血液肿瘤的第四代BTK抑制剂,预计2026年开始商业化销售。

“黄埔是中国创新药高地的缩影”,其副总裁胡龙飞表示,企业在黄埔的发展,从一颗种子开始,有望成长为参天大树。“黄埔区的创新药发展,会越来越热”。

如今,环环相扣、力度*的政策 “组合拳”,“十分周到”、贴心到位的政务服务,已经为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GHWP学院院长王迎军就曾表示,在黄埔“能办成别的地方不一定能办成的事”。

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,本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。

广州开发区、黄埔区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平台,已经形成“科技研发在生物岛、成果转化在科学城、生产制造在知识城”的产业布局,涵盖药品、器械、试剂等领域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全链条,各区域分工明确,协同发展。

生物岛:700 家企业扎堆,从广州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到阿斯利康南方总部的临床转化,形成“研发大脑”

科学城:57 家上市公司、22 个专业园区,承担中试放大和成果转化的“创新心脏”

知识城:40 多个*项目、200 亿投资,建成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基地“生产躯干”

黄埔区精心设计的“两城一岛” 空间布局,约50公里便可串联广州国际生物岛、广州科学城、中新广州知识城,把 “研发-中试-生产” 串联成链,这种产业密度和链条完整性,让其他城市难以企及。

用一位行业观察者的话说:

“在黄埔,一个科学家带着一个好点子来,可以找到实验室做研究,找到资金支持,找到医院做临床试验,找到工厂生产,甚至找到市场销售,所有环节基本在一小时车程内完成。”

从 “靠仿制药赚快钱” 到 “靠创新药拼实力”,从 “单个企业单打独斗” 到 “全链条协同发展”,黄埔的升级发展之路,也是中国生物医药的转型之路。

未来致胜生物医药赛道的城市,必定是像黄埔这样,把 “创新-政策-人才-生态” 拧成一股绳的地方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