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*课,是来自NGS一哥的教训。
2021年2月22日,燃石医学的股价创历史最高,39.75美元/股,市值高达40.9亿美元。
2024年2月21日,燃石医学的最新股价只有0.83美元/股,市值0.86亿美元。
3年时间,股价跌去97%,市值仅剩当初的一个零头不到。落得如此境地,是燃石医学做错了什么吗?看上去并没有。
过于乐观的创业者,遇上资本充裕的环境,有一个结果是显而易见的:
蒙眼狂奔。
即使创始人内心仍留有一丝理智,这是不对的,行业、企业自有其运行规律。但资本的狂热,市场的期待,一切都裹挟着整个行业快速向前,很难有人能做到不“飘”。
燃石医学创始人汉雨生坦诚,当时是有些“飘”的,觉得自己在做一个高增长的市场,当时想着只要一路狂奔就好。
但当风口消失、寒冬降临,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来了,一种看不见的行业焦虑情绪弥漫。
烧钱越来越烧不起,技术发展速度赶不上资本变现的需求,商业模式和支付方式都还没有趟出路来……NGS这几年,从骤起狂欢到寒风凛冽,燃石医学也首当其冲。
而这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问题,还有资本过度催熟,以及企业自身策略选择的问题。
尤其是在资本的簇拥下,燃石医学的爆火与失落都不再由自己决定。在周期、在外部不可抗力面前,人真得很渺小,企业也是如此。
但是,就像冯鑫当年的反思,不能将暴风的失误归结到任何人身上,99.999%的错误都来自自己,怪自己没有资本控制能力,怪自己没有业务严谨性的能力,怪自己好的时候膨胀,坏的时候蒙混过关……
都说时势造英雄。但也要看在不在一个合适的周期里,大到经济周期,资本周期,小到企业周期,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。
所有人或许都要想好这三个周期的答案。不要等到身陷谷底,才想起来跑得太快了。
/ 01 /
蒙眼狂奔与企业周期
任何业务都有成熟、衰退的一天。而一个出色的节奏大师,要能预估每项业务产品增长的天花板,在现有增长动力耗尽之前,唤醒下一个增长的接力棒。
更何况,捕捉未来的机会稍纵即逝,哪有时间犹豫?所以,新业务布局,要积极。但当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,盲目乐观的结果或许是惨痛的。
2020年,燃石医学账上总现金超22亿元,加上形势一片大好,公司开始了蒙眼狂奔,扩张烧钱。
用汉雨生的话来说,当时的燃石无疑是“飘”了,认为自己在做一个高增长的市场,只要一路狂奔就好。
表现在财务报表上,2020年,公司亏损4.72亿元,相比2023年亏损扩大了1.38亿元;2021年,亏损继续扩大,达到了7.97亿元,2022年,进一步亏损至9.71亿元。
三年亏掉了22.4亿元,账上现金则从22.57亿元烧到了9.05亿元。
烧钱换来了什么?
营收层面,仅从4.3亿元增长至5.63亿元。2021年至2022年,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8.13%、10.9%,进入2023年,增速下滑至个位数,最新三季报则出现了负增长。
这样的增长,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预期。
对于燃石医学来说,尽管肿瘤精准医学赛道应用一个接着一个往前推进,看起来市场也在不断蓬勃发展,但肿瘤NGS并没有迎来彻底爆发。
过去几年,虽然在伴随诊断环节,肿瘤NGS初步证明了自身潜力,但由于疫情、内卷等诸多因素,导致行业内各选手陷入低增长时代。燃石医学也不例外。
2023年三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当期的肿瘤患病人群检测业务总营收为1.08亿元。其中,“院外”业务收入为5348万元;“院内”收入为5450万元,同比增长9.8%,占比超50%。不管怎么说,院外业务依然是其基本盘之一。但目前看,院外业务被迫缩线,院内业务难独挑大梁,二者均陷入增长瓶颈。
而燃石医学寻找的新增长点,药企服务业务短期很难撑起来。去年一季度,该业务为公司贡献2920万元收入,同比增长135%,但到了三季度,增速已降至30.6%,后续成长潜力仍需时间检验。
另一个可讲的故事是多癌种早检业务,但该业务目前仍在烧钱阶段。
虽然基因检测企业常常同时布局伴随诊断和早期筛查业务,但伴随诊断和早筛是两个不同的市场。后者更加to c,因为早筛最终面向的是14亿对健康有更高需求的大众群体。
而燃石医学前期主要精力都在伴随诊断上,开发早筛产品已经是2016年,去年10月终于进入NMPA创新审评通道。
在此之前,没有临床数据、加之审批环节的漫长预期,使得其to c的故事暂时不好讲。
最重要的是,早筛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与产出存在一个不可磨灭的时间差,短期内无法给公司“供血”。一方面,早筛业务仍处于投入期,后续研发支出仍需要持续;另一方面,业务的开展仍然存在诸多变数,即便顺利上市开售,短时间内也很难达到较好的渗透率。
当燃石医学的早筛故事愈发清晰,市场却不再青睐烧钱换增长的剧本。企业的发展逻辑已经从不计代价地往前冲,变成了要盈利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燃石医学也只能降本增效,勒紧腰带过日子。去年年初,其曾定下在年内某个季度内实现“盈利”的目标。二季报中,通过预算控制、裁员等手段,调整后毛利转正。
三季度,控费仍在延续,但力度有所减弱。毕竟一味减少投入,对公司增长及未来发展,也并非好事。
身处寒冬,活下去是一种本事,如何活得好,则是一门艺术。
/ 02/
机会受益与资本周期
能否“在恰当时机、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上市”、能否“找到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”,对于生物科技企业来说,影响势必深远。
燃石医学曾经是机会窗口的受益者。
作为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,IPO前燃石医学共计获得四轮融资,累计融资额约2.4亿美元;创立6年后,更是成功抓住资本市场与肿瘤精准医学赛道的风口,2020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,募资2.4亿美元。
上市首日,燃石医学大涨50%,而后一路高歌猛进,2021年2月22日,其股价创历史最高,39.75美元/股,市值高达40.9亿美元。
二级市场的价格反应了股东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。资本加持下,燃石医学开始加速扩张,2020年至2022年亏掉了22.4亿元,账上现金则从22.57亿元烧到只剩9.05亿元。
客观来说,在市场前景大好,资本繁荣的时候,通过烧钱的方式,加速跑马圈地并没有什么问题。尤其是作为NGS头部玩家,燃石医学不得不这样做,否则就会面临被别人反超、挤下牌桌的境地。
但对于短期难自我造血、极度依赖融资发展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,必须考虑一个问题,那就是自己的“搞钱”能力。资金向来喜欢锦上添花,而非雪中送炭。
也就是说,企业必须考虑好资本周期问题,做好资本规划。这分为两部分,当下与未来。
所谓当下,就是在市场好的时候,你拿到这些钱怎么花。
事实上,在上一轮资本繁荣周期里,有相当多企业拿到的钱不少,但怎么花就能看出来差别。有的可能把它砸在营销费用上,有的砸在了临床研发、注册产品上,有的砸在买楼、建厂上……
燃石医学的钱花到了哪里呢?三年时间,市场、销售和管理费用21.94亿元,研发费用10.54亿元。
前者更多是为了发展自己的“院外+院内”业务和药企服务,做大营收,尽管营收的增长远不及投入的增速。后者更多是为了早筛事业,烧钱不能停。好的一点是,去年10月其早筛产品终于进入NMPA创新审评通道。
但是,燃石医学当前仍处于亏损状态,且单季亏损达到1.75亿元,以公司目前不足7亿元的现金储备,照如此亏损状态下去,若不进行下一步融资,其账上资金能否撑到早筛产品商业化都还是个未知数。
这就牵扯到未来,即长远的资本规划。
研发是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支持的。钱烧完之后怎么办?肯定是继续融资。但在这期间,外部环境风云突变,疫情、地缘政治,经济下行种种因素叠加,资本市场转为极寒模式。
燃石医学股价更是跌跌不休,从高点跌至2美元左右,这意味着再融资通道基本关闭。
2022年10月21日,燃石宣布公司向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提出申请,寻求在伦交所主板通过直接挂牌方式上市。FCA已经批准了直接挂牌上市的注册文件。
两地上市,多一个融资通道,这并不能缓解燃石医学的资金焦虑。进入2023年,尽管公司已经努力降本增效,但前三季度账上现金依旧减少了2.69亿元。
当初的燃石医学并没有选择像大多数中概股一样,到港交所上市。事实上,港股也没有为其提供这个机会。
彼时正值港股寒冬,恒生指数一年跌去近40%;港股IPO发行难度更是地狱模式,2022年IPO募资额同比下滑75%。具体到18A板块,当时仅7家生物科技企业IPO上市,融资总额不过27亿港币,募资弹药极其有限。
资本市场瞬间由热转冷,让前脚还处于极度乐观扩张状态的biotech,后脚就陷入资金荒。
公司在市场景气度高的时候,大手笔烧钱没问题,但燃石医学的经历,无疑再次提醒了我们,需要时刻保持对资金的渴求、对融资窗口的敏锐。
/ 03/
每一步都要走对、走稳
至于经济周期问题,是最难回答的。
因为对企业来说,这是不可抗力。但这个问题,与前两个问题紧密相关,某种程度上,做好前两者的规划,能够更从容地渡过经济周期的波动。
而这要求企业,无论外部机构如何乐观计算市场规模、描绘发展前景,必须保持头脑冷静,做好业务、资本规划。
毕竟,风口来了,猪都可以飞起来。但被风吹起来的猪,如果长不出翅膀,迟早也是要落在地上。
都说时势造英雄,但也要看在不在一个合适的周期里。不同周期需要企业不同的战略,如果一步错,可能步步错。
回到燃石医学来说,其如今面对的现状是,要进军的市场更大,但试错的空间却更小了。这背后,是其没有预判好周期,从蒙眼狂奔到被动降本,再到被动出海,尝试着艰难盈利。
从热捧到冷场,对创业者来说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落差与痛苦。而经历过后,燃石医学变得更理智,更会过日子。当然,尽管其二季度调整后毛利转正,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盈利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这也并非燃石医学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,而是整个肿瘤NGS赛道,乃至整个生物科技行业要面对的。
一切都会好起来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只是,好转的具体节点,谁也给不出准确答案。
接下来,整个肿瘤NGS赛道的发展轨迹,仍将是伴随信心起伏,高潮后有低谷,低谷中又酝酿下一个变化。
而如今,所有行业参与者也是时候深刻反思。在上一个周期,生物科技产业的系统在运作过程中暴露了哪些问题与不足,来为下一个周期做好准备。
当牛市来了、技术火了,要借东风助力研发,但不能飘飘然;当寒冬降临,则要能够敏锐地察觉市场变化,尽早储备粮食过冬。
不要等到身陷谷底,才想起来跑得太快了。一句话,每一步都要走对、走稳。
参考资料:《7年投10亿后,他开始学让公司盈利》,中国企业家杂志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